所以我跟維尼討論一下,並且釐清他的問題點,回答他對催眠的疑問,維尼只有一次類似催眠的經驗,他覺得這不算是催眠,我現場測試了一下他的感官敏銳度,發現他偏視覺型,所以跟他說:「你應該能看得到元辰宮,放心吧!」
想不到一進去元辰宮,就落漆啦~(掩面)
維尼說:「我看不到管家耶!」
遇到這種事情,我通常會要求個案要積極想像有一個發光的光體是管家。這聽起來很奇怪?不,我知道一定有管家存在,如果沒有,就可以創造出來,因為管家對應人體的特定氣輪,你不會因為催眠就某個氣輪從地表上消失,對吧?所以管家在場。
維尼快速通過了許多房間,不過有趣的事情來啦~
他看不到管家,但是他看得到守護神是媽祖,而且他還看得到廚師,但管家就是一團光而已。他到的每一個場景幾乎都不太能看到東西,我就請管家傳話,比如,有幾個窗戶呢?就請管家回答他。
當我們請指導靈出現時,如我所預料的,他也見不太到指導靈的樣子。
像這樣的個案,我已經習以為常了。不過個案往往會很介意,認為自己就是見不到指導靈,以至於影響到接下來的處理流程,有些人乾脆選擇放棄走下去。
我跟維尼說:「沒關係,指導靈長什麼樣子不重要,你可以握住祂的手,感覺祂傳遞過來的能量,感覺一下祂的特質,不一定需要說話或傳達訊息。」
維尼漸入佳境,有時候他看得到場景,有時候看不到東西,他問指導靈的問題,也不是每一種都得到答案,有些時候,指導靈只是摸摸他的頭,感覺很慈悲的能量傳遞過來。
有些指導靈說的話,我覺得很有意思,維尼問指導靈:「修行很難,請問你能幫助我嗎?」
指導靈說:「人生本來就是苦的。」接著停頓了半晌。
「還有呢?」我問。
「你要努力去經驗。」維尼轉述。
當然我已經養成了專業追問的習慣,所以趕緊把握時間問清楚未來他的事情跟一般性的議題,比如,今生的人生功課是什麼等等,所以指導靈也還是回答出來了。
不是每個指導靈都會回答這種問題,有的還會說:「你以後就知道了。」
維尼事後對於催眠過程中為何看不到,以及場景時有時無感到困惑,我告訴他,不是非要看到才叫催眠,我自己進去我的元辰宮也不是每個地方都會看得到,我催眠自己也是這樣子。一般人對催眠的誤解就是認為一定要有具象的東西才是真的,其實任何元辰宮內的裝設都不是它真正的樣子,那只是人類習慣使用的隱喻方式罷了。
用房子就可以隱喻一個人的生命,所以,元辰宮是這個人現狀的隱喻,不是真的有一個管家就長那個樣子或守護神就絕對是那個你看到的神,它是一種對無形力量的隱喻圖像。
如果想要看到,那就是要學會對自己絕對的誠實,你才會有敏銳的洞察力跟對細節的理解領悟。然而「看到」,並不是必要的。
關於場景時有時無,好像是在元辰宮,又一下子到了個案室房間的疑惑,也是很正常而且自然的狀態。因為,在催眠過程中,我們身處在「是」跟「不是」的模糊地帶。
我舉個例子來說,在《生生不息催眠聖經》這本書,作者提到催眠大師艾瑞克森的小故事:
有天艾瑞克森催眠一個大鬍子年輕人保羅,使他回到四歲狀態,有點實驗性質地詢問四歲心智狀態的保羅,他嘴唇上的東西是什麼,起先保羅說沒有東西,接著又拒絕艾瑞克森的提議,沒有伸手摸嘴唇上的鬍子,艾瑞克森刺探他說:「那你嘴唇上的是什麼?」保羅說:「我知道,是毛。」
接著艾瑞克森說:「一個四歲小孩的嘴唇上怎麼會有毛呢?」保羅頓了一下,接著非常開朗地回答:「喔,這很簡單,那是當我更大的時候!」這是一種「既是/又是」的狀態,在催眠時,保羅可以是成年人,同時也是四歲小孩。
我覺得確實催眠帶來的是創造性的身分探索,不管前世今生或是靈界的形象,都是一種「既是/又是」的狀態,在薩滿的療癒儀式裡,恍惚的景象跟經驗都能夠創造「既是/又是」的催眠狀態。而一個有創意的天才往往具備這樣的特質。
紀利根在書裡提到幾位專家的研究,亞瑟‧考斯勒(Arthur Koestler)認為創意最重要的就是雙向連結的能力,換言之,就是將兩個不相干的東西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弗蘭克‧貝倫(Frank Barron)發現,具有創意的天才通常都在三個領域很強:(1)有意願/ 有能力處在一種強烈好奇心的「未知」狀態(2)在確信之後有深信不疑而且不可動搖(3)能夠欣賞悖論、矛盾和其他形式的「既是/又是」的邏輯。在另一個對91個創意天才的研究中,米哈雷‧西斯先馬哈宜(Mihaly Cskszentmihalyi)發現,這些天才有十項共同的特點,都與「既是/又是」的品質有關。舉例來說,他們都既活躍、精力充沛,又很喜歡做白日夢或常處於類催眠狀態中;他們很頑皮,又相當有紀律;他們既內向又外向。
我想,好奇心是一種「彈性」,容許差異跟動態的環境,自我認同,而不會被「我是誰」這句話給綁死,這意思是,比如我是個歐巴桑,但沒有人規定歐巴桑不可以喜歡打電動,或者歐巴桑不可以喜歡賽車,生命永遠都在流動著,允許表面形式的溶解,讓新的可能形式持續創造,重新整合自我的資源,認識全新的自己,這就是療癒。
你看不看得到元辰宮重要嗎?重要的是你對自己的身分認同跟生活有沒有保持彈性的空間,好讓自己探索其他的可能跟潛意識的認知呢?願意誠實去面對自己的人,最大的受益人也是你自己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