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好在臉書上看到<真愛旅程>的電影介紹,看了一下內容,覺得跟以前的我們很像,就是在婚姻之中很痛苦,兩個人都互相責怪彼此,覺得離開比較好,可是如果自己個性不改的話,跟誰在一起都是一樣的下場,因為我們以前的人生經驗並沒有學到 #必須要改掉會傷害自己跟關係的一些作法,而是學到 #必須要互相忍耐。
坦白說,我以前難過到想死的次數可不會比我的個案少,要不然我怎麼會老神在在用很跩的語氣去跟他們說教呢?因為你們在關係中遇到各種想死的狀況,我都遇過啊!
我相信有很多人會在結婚有了孩子之後,說過:「如果我沒有孩子的話,會更幸福、可以實現夢想。」這類的話,這句話等於是把自己的人生怪在孩子跟另一半身上,沒有為自己負責。
我們身邊的朋友,也有人對自己的另一半這麼說過,他完全不了解這句話的傷害性有多大。事實上是如果他不改變自己的想法跟做法,他永遠都可以怪別人、怪孩子跟另一半,實際上是跟他有沒有動腦筋有關係的。
如果你仔細去搜尋一些網路新聞,你會發現有的人是在有了孩子之後整個人豁然開朗,包括開始去創業、或著一邊帶孩子一邊唸博士學位,為什麼說這種話的人不跟有孩子之後變更好的人一樣呢?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做不來,如果你問清楚他到底在有了孩子之後做了什麼,你會發現他們不是做不來,是思考跟行動的範圍有侷限,太受原生家庭影響了。
(說真的,我想說的是他們沒動腦,會讀書識字、有很高的學歷,跟會不會動腦真的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動腦=觀察更有智慧的人+實驗新作法+儘量微調到適合自己的情況,不然只是想想而已,那算什麼動腦?)
所以在我們在一起滿20年的時候,我老公曾經說:「如果我不改變的話,我們一定會離婚,我們有孩子的話,我也只會把他養成一個士兵,不會有靈活的思維,因為我就是這樣被教育的。」
士兵的教育是什麼呢?其實跟公務員思路差不多,就是你家的父母覺得人生應該要當什麼樣的人才厲害,就算已經不合時宜,他們還是會堅持如此,他們周遭的人也都是如此思維的,如果反向思考,豈不是要冒風險嗎?
那麼就算你戀愛結婚了,你們兩個的關係就是把各自父母的關係複製貼上罷了,然後自己還會覺得很浪漫、對自己的父母是真正的孝順。
把上一代愚蠢的做法複製貼上在下一代身上,到底哪裡好?你人生一定遇過比你更有智慧的朋友,為什麼還是非要堅持父母的作法,難道這才能代表你愛他們嗎?小孩都愛父母,但是愚蠢的事情還是少學吧!學上一代愚蠢的行為也沒什麼好驕傲的。
如果這樣過得不是真正幸福、不是真正開心,跟自己的父母一樣互相責怪,或者是互相忍耐,但是就算了,不讓對方改變壞習慣,那麼就是 #冤冤相報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欸?),反正下一代也是複製貼上,複製貼上的繼承到底哪裡好呢?可能一開始還好,後面不合時代潮流,就會變成家族危機了。
我覺得故事次好的結局就是如同<真愛旅程>那樣,女主角掛了之後,男主角才發現自己錯了,在餘生中充滿著各種遺憾跟想念;第三好的結局就是像他們的鄰居一樣,互相忍耐彼此討厭的地方,然後也沒什麼改變。
最好的結局就是女主角要為自己自私地想,怎樣才是快樂的?她可以不離開,但是她不要再說什麼都是為了老公、孩子犧牲自己的夢想了,她可以去創業、可以去找事情做,不是只想到自殘而已。
這些都只是她不想動腦的藉口罷了,怪別人是最容易的,怪完別人之後再勉強忍耐彼此,湊合下去過完一生。
關於這一點,我同意英國女作家吳爾芙的話:「女人需要屬於自己的房間,一筆屬於自己的錢,才能真正擁有創作的自由。」
一個女人如果沒有自己的私房錢、沒有自己的房子,她是不會被男人尊重的,我知道很多男人都會跟我說他不這麼想,但如果他們知道另一半有很多白花花的鈔票,他們就不會說自己不在乎錢了。
關於兩性關係,我並不覺得女性或男性其中一方屬於弱勢、被剝削的一方,我認為 #沒有錢、#也沒有靈活思考運用自己資源的人,#才是伴侶關係中的弱勢。
畢竟只靠對方的愛,關係無法長久,在現實中,你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才能贏得對方的尊重,這就是成年人的愛情,充滿著銅臭味啊!
不過話說回來,你口口聲聲說的愛情,如果並不能逼你變得聰明、更快樂,你對另一半的愛並沒有大到願意去改變自己,那還不如分手,說什麼愛呢?這豈不很諷刺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