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好人啊!」他們通常這樣異口同聲說。
但是我敢打賭,你讀過佛祖說的《鹽喻經》,你就不會這麼天真地認為自己真的有那麼好了,既然我說的可能沒有那麼權威,但佛祖說的,你應該好好參考一下。
由於《鹽喻經》的內容太過艱澀了,我也打算簡化一下裡面講的話,連我要讀懂都得想半天,並且參考別人的白話文。
在兩千多年前的某天,佛祖也遇到了弟子問了同樣的問題,他在《鹽喻經》用了鹽塊比喻。
比如一杯水裡面,丟了鹽塊而無法完全溶解,那水肯定喝起來很鹹,對吧?但若把同樣分量的鹽塊丟進河裡,河水會跟水杯裡面的水一樣鹹嗎?
為什麼呢?因為水的容量不一樣。
如果你認為你造了惡業,一定會有果報,那麼,你如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都有多少的惡業,那不就永遠都會受苦,不可能解脫?若是不可能改變惡業的嚴重程度,那麼佛就不可能成佛了。
佛陀有一個弟子是殺人魔王央掘摩羅,意思是「指鬘」,他把被殺的人手指骨串成一個項鍊,他的老師以為他想要誘姦自己的妻子,就欺騙央掘摩羅殺害1000人來練邪法,但最後第1000人,他選擇要殺佛陀,反而被感化而出家,後來成為了證悟的聖者。
當然,由於他過往的殺業,使得他被佛陀指示要出家雲遊時持續遭遇被人民以石塊毆打成傷的流血傷害,最後由於他的「真實語」修行(註)獲得了大家的欽佩,他就成了眾所欽敬的阿羅漢了,也不再被毆打。
你的善業就像是那水杯與河流之間容量的差距,而你的惡業則像那些鹽塊,有些人由於偉大的善行或是累積龐大的善業,可以讓自己在今生受報,不會延續到來世繼續受苦。
有些人則由於自己的善業如同水杯那樣小,而且 #不修行、#不持戒、#不自我反省與布施、#不修練智慧,所以即使他覺得今生沒做過壞事,死了依然會火速下地獄,因為他的「鹽塊」比例在水杯裡,使得水喝起來難以入口,而他的善業在水杯裡面只有250cc的容積。
你會看到有一些人倒楣到令人匪夷所思,即使偷了一個50元的罐頭都可以被人打死或入獄服刑,但那些逃漏稅、偷竊幾百萬的人卻可以付一點罰款就逍遙法外,或者他們可能是高官跟有錢人,他們的行為可能也只是讓受害者苦著臉拜託他們手下留情。
我並不是鼓勵你們做了超多好事之後就可以任意做壞事了,而是,如果你只是捐款,增加了一部分的水量,但不持戒、不修身心、不思考自己如何能更有智慧,你的水杯又能增加多少水呢?
如果你覺得你夠聰明、夠好、都不需要改,別人憑什麼過得比你爽、你明明就是可憐的受害者,或許你該想想,你又對自己做了什麼呢?
《鹽喻經》的重點並非拿你跟別人的善行來比較與批判,而是你若相信你做過的壞事都會有報應,那麼你不會乖乖反省跟修正、學習跟成長,你的痛苦是無窮無盡的,因為你認為出來混的遲早要還。
反之,如果你相信你好好改過、學習智慧、自律、要求自己提升能力跟修正做法,你的痛苦不會持續太久,因為你正在 #改造水杯變成河流,痛苦將會止息,那就是解脫了。
為何人會受苦呢?因為認為自己停不下來這負面的作法,在等別人來救,但為何要等別人救呢?你也可以增加善業善行、智慧的份量,讓你的痛苦不再造成自己的困擾。
註:
南傳佛教非常重視真實語的力量,認為真實語的力量可以用來許願或創造很大的影響力。
比如,佛陀曾經有一世為船長,某日遇到海上暴風雨,害怕的水手們都自認即將葬身魚腹,船長卻站上船頭說:「我自當船長以來,未曾在工作上傷害過任何人,以此真實語,請讓風暴停歇。」而在他說完的瞬間,海面即刻平靜無波,所有的人都獲救了。
#來聽佛祖的見解
#鹽喻經
#鹽塊經
#中阿含經節選
#每天來點巴利文佛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